1.代表性
选择样本时,首先要确保样本具有代表性。即样本要能够真实反映出研究对象的特征和分布情况。如果样本不具有代表性,研究结果可能具有偏差,无法推广到整个研究对象群体。
为了确保样本的代表性,可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。随机抽样可以减少个人主观偏好对样本选择的影响,提高样本的代表性。
2. 样本容量
样本容量是指研究中所选择的样本的数量。样本容量的大小直接关系到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推广能力。一般来说,样本容量越大,研究结果的可靠性越高。
确定样本容量时,需要考虑到研究的目的、研究对象的特点以及研究资源的限制等因素。通常可以通过样本容量计算公式来确定合适的样本容量。
3.目标群体
选择样本时,要明确研究的目标群体。目标群体是指研究关注的具体人群或事物。根据研究的目标群体来选择样本,可以使研究结果更具有代表性和可靠性。
在确定目标群体后,可以根据目标群体的特点和分布情况来进行样本选择。例如,如果目标群体是全国范围内的人口,可以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的方法来选择样本。
4. 数据可获取性
在选择样本时,还要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取性。即所选择的样本是否能够提供所需的数据。如果数据无法获取,那么选择该样本就没有意义。
在确定样本时,可以提前与样本来源进行联系,了解其是否愿意提供数据以及数据的可获取性。这样可以避免在后期数据收集过程中出现困难和延误。
5. 研究资源
在进行样本选择时,还需要考虑到研究资源的限制。研究资源包括时间、人力、资金等。选择样本时要确保所需的研究资源是可行和可接受的。
如果研究资源有限,可以采用抽样方法来选择样本,以减少研究成本和工作量。例如,可以采用系统抽样或整群抽样的方法来选择样本,以提高研究效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