灯会,又称元宵灯节,作为中国古老的民俗文化,起源于古代的祭祀仪式。在远古时期,人们点燃火把和简易的灯笼来驱赶黑暗和邪恶,祈求神灵的保佑和来年的丰收。这些原始的灯火活动逐渐演变成了具有娱乐和庆祝性质的灯会。
灯会在汉朝时期开始有了一定的规模和组织,人们开始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举办灯会,比如春节和元宵节等传统节日。同时,灯笼的制作工艺也有了显著的提高,出现了各种形状和图案的灯笼。唐朝是灯会的鼎盛时期,这个时期的灯会规模宏大,持续时间长达数天。长安城的元宵节灯会尤为著名,各种造型奇特、工艺精湛的灯笼争奇斗艳,吸引了无数市民和游客前来观赏。
宋代灯节丰富多彩,元宵赏灯持续五天,灯的样式繁复多样。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南京后,提倡灯节这一盛事,并将京师南京的每年元宵节张灯时间延长至十夜,使之成为中国历史上时间最长的灯节。清代沿明旧习,元宵灯节的文化娱乐活动众多。
在新时代,灯会使用的彩灯出现了变化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,彩灯艺术更是花样众多,灯会也更丰富多样。2006年,江苏省南京市的秦淮灯列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2008年,四川省自贡市的自贡灯会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