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一)完善农村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机制。配合开展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认定,确保符合条件的应纳尽纳。主动提供相关数据,协助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,共同做好农村低收入人口信息动态监测和共享工作,完善定期核查、动态调整机制。
(二)健全防止返贫预警处置机制。以乡镇为单位,健全完善镇村一体、提前发现、及时预警和快速处置的防贫预警处置机制。积极发挥基层网格员作用,建立主动发现机制,通过日常走访、随机抽查、数据比对等方式,将有返贫致贫风险和突发严重困难的农户纳入监测范围。落实定期分析排查制度,定期逐一过堂,排查返贫风险,落实帮扶措施。
(三)建立帮促政策有效衔接机制。持续优化帮促政策体系,推动帮促政策落地见效。统筹帮促资源,在新一轮农村低收入人口集中认定工作完成的基础上,及时跟进、主动对接,推动平稳有序过渡到农村低收入人口帮促政策体系,确保工作不留空档、政策不留空白。有针对性地开展产业帮促、就业帮促,积极引导勤劳致富。
(四)推进乡村公益医疗互助试点。提高思想认识,加强工作统筹,明确工作职责,强化资金保障,推进乡村公益医疗互助试点工作,确保完成省下达的试点任务,防范化解因病致贫返贫风险,弘扬守望相助、乐善好施的乡风文明,提升乡村治理水平。
(一)实施分层分类帮促。坚持精准帮促,分类推进,2022年,市级财政安排衔接推进乡村振兴专项资金2400万元,按照“扩面扶持一批、示范引领一批”的思路,对村集体经济发展基础薄弱、经营性收入偏低的村进行扩面帮促,对产业基础好、示范作用大、村两委班子凝聚力战斗力强的村打造示范典型。市级层面共帮促28个村,帮促项目按照市委、市政府的要求,向乡村振兴示范带集中。
(二)支持涉农产业发展。加大经济相对薄弱村涉农产业发展支持力度,做到示范引领类涉农产业项目全覆盖、扩面扶持类涉农产业项目占比50%以上。鼓励和引导经济相对薄弱村挖掘自身资源禀赋优势,因地制宜发展稻虾共作、稻米加工、设施农业、水产养殖等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主导产业,形成“一村一品、一村一特”的产业发展格局。继续发挥农业农村部门先进农业技术资源优势,加强对经济相对薄弱村涉农产业发展全程指导,完善市、县、乡三级专家指导组,全面提升涉农产业项目的科学化水平。
(三)发挥典型带动作用。加大示范引领村打造力度,市级层面重点打造示范引领村10个以上。引导示范引领村选准市场前景好、综合效益高、引领带动强的特色涉农产业项目。推动示范引领类项目建立完善的利益联结机制,构建紧密带动关系,以项目发展带动村级长效增收,同时吸纳低收入人口就业,带动增收致富。年内召开示范引领村产业项目建设现场观摩会2次,营造“比学赶超”的浓厚氛围,辐射带动更多村走上产业致富道路。
三、凝聚工作合力,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
(一)推进党建引领村建。会同组织部门深化党建引领,加强经济相对薄弱村基层党组织建设,使其成为富民强村的坚强战斗堡垒。发挥组织部门的党建引领作用、财政部门的资金保障作用、农业农村部门的技术支撑作用,以党建引领把好村集体经济发展方向,开展经济薄弱村提升、特色产业培育、集体资源整合、村级债务化解、新型村级农场创建、村级带头人能力提升六大行动。
(二)深化政策叠加支持。推进村集体经济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融合发展,与农村人居环境共同打造,集中政策资源,合力打造村强、民富、环境美的美丽乡村。深化帮扶项目资产管理和监督,确保项目资产稳定良性运转。推进公共空间治理,加强对村集体闲散的果园、养殖水面、“四荒”地等农用地的规范管理。鼓励和引导村集体依法整合零散的土地资源,通过农村产权交易市场规模流转土地,农户承包地四址范围以外的渗溢地发包租赁收入归集体所有。鼓励和引导村集体依托农地股份专业合作社建立新型村级合作农场,加大政策扶持和技术指导,提高村集体经营收入。
(三)强化人才队伍建设。加强教育培训力度,创新教育培训方式,运用集中授课、观摩学习、座谈交流等形式,切实提升乡村振兴条线工作人员综合素质。建强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,配合组织部门派强用好驻村第一书记,建立长效机制,发挥第一书记的帮村作用。举办全市经济薄弱村党组织书记培训班,提升村党组织书记带动发展、引领致富的本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