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下是我的回答,双控风险等级划分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:
风险点危险源的辨识、评价和分级:对生产、经营过程中的危险源进行辨识,评价出固有风险等级,并根据固有风险等级进行分级,分为重大风险、较大风险、一般风险和低风险。
风险控制措施的制定:针对不同级别的危险源,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,包括工程技术措施、管理措施和个体防护措施等。
风险控制措施的落实和监督:确保制定的风险控制措施得到有效落实,并对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,确保各项措施的有效性。
风险预警和应急响应:建立风险预警和应急响应机制,及时发现和处理重大风险源,避免事故的发生。
风险信息的管理和更新:对风险信息进行动态管理,及时更新风险信息,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。
具体来说,双控风险等级划分原则主要基于以下因素:
事故发生的可能性:根据历史数据、现场实际情况等分析评估事故发生的可能性,将其划分为“几乎不可能”、“不太可能”、“有可能”和“很可能”四个等级。
事故后果的严重性:根据事故可能造成的人员伤亡、财产损失等后果的严重程度,将其划分为“轻微”、“一般”、“严重”和“特别严重”四个等级。
风险的可接受程度:根据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法律法规、标准规范等要求,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,制定相应的风险可接受标准,将风险划分为“可接受”和“不可接受”两个等级。
综合以上因素,将事故发生的可能性、后果的严重性和风险的可接受程度进行综合评估,最终确定危险源的风险等级。在实际操作中,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对评估标准和程序进行调整和完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