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关键步骤:
防控目标:重点防控小麦赤霉病、条锈病、蚜虫等重大病虫,兼顾茎基腐病、纹枯病、白粉病、叶锈病、吸浆虫等常发病虫。全国范围内要实现防治处置率95%以上,绿色防控覆盖率54%以上,综合防治效果85%以上,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%以内。对于优质小麦生产基地、各类高产创建示范片、绿色防控示范区,要实现统防统治全覆盖目标。
防控策略:坚持因地制宜、分区施策、分类指导的原则,抓住重大病虫、重点地区、关键时期,开展综合防治和统防统治。强化绿色防控,科学用药,减量用药,提高防控效果,实现小麦病虫防控目标,保障小麦生产和质量安全。
具体防控措施:
蚜虫防控:当蚜量达到百株500头时,应进行重点挑治。可结合当地苗情,适当添加生长调节或免疫诱抗剂,如芸苔素内酯、赤·吲乙·芸苔等,促进弱苗转壮,提高抗病虫能力。
抽穗扬花期防控:以预防赤霉病、控制吸浆虫为主,兼顾锈病、白粉病。对于赤霉病,应在小麦抽穗扬花的关键时期主动预防,选用合适的药剂品种,如枯草芽孢杆菌、井冈·蜡芽菌等,并确保施药液量足够。若施药后3~6小时内遇雨,雨后应及时补治。如遇到连续阴雨天气,需隔5~7天再用药防治1~2次,以确保防治效果。
注意事项:在进行防控时,应注意科学使用农药,遵守用药剂量和使用方法,避免对环境和作物造成不必要的伤害。同时,加强田间管理,提高小麦的自身抗性,也是防控病虫害的重要手段。
请注意,具体的防控技术方案可能因地区、气候、小麦品种等因素而有所不同。因此,在实际操作中,建议结合当地农业部门的指导,制定更为详细和具体的防控方案。